苏超盛况:6万观众见证南京苏州巅峰对决,展现江苏“对抗式团结”
南京奥体中心沸腾了!5日晚,南京与苏州的“苏超”联赛吸引了60396名观众,创下苏超单场上座人数新纪录,也刷新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纪录。 这场比赛的火爆程度,甚至让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和南京市委书记都亲临现场,共同感受这波澎湃的人浪。据悉,这是许省长至少第三次观看苏超比赛,也是他第二次在奥体中心见证这场南京与苏州的“焦点大战”。 比赛现场,球迷的热情几近沸腾。近40度的高温酷暑,仿佛将看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观众们却乐此不疲地挥舞着扇子,汗流浃背地呐喊助威, 甚至有人戏称自己“像只被煮红的小龙虾”。第57分钟,苏州队一次定位球击中立柱弹出,现场更是爆发出惊叹声一片,此起彼伏的声浪如同海啸般冲击着耳膜。 比赛最终以0:0握手言和,精彩的比赛和高涨的观赛热情,也留下了一个“一哥”悬念。 事实上,自第三轮比赛以来,苏超的观赛人数便屡创新高,创纪录的盛况已连续五次上演。 这场比赛的成功,不禁让人思考两个问题:
一、苏超单场观众人数还能突破吗?
目前来看,只有南京奥体中心拥有突破自身纪录的潜力。该中心拥有61000个观众席和161个贵宾包间。按照赛程安排,常规赛阶段南京奥体中心至少还将举办两场南京队的主场比赛:8月17日对阵盐城,9月6日对阵徐州。届时,能否再次刷新纪录,值得期待。
展开剩余68%二、南京和苏州还会在今年的苏超中再次交锋吗?
根据苏超竞赛规程,常规赛阶段采用主客场单循环赛制,南京和苏州两队只会进行一次交手。只有两队都进入常规赛前八名,且排名恰好符合淘汰赛的对阵安排,才有可能再次上演“焦点大战”。
南京与苏州这场比赛的火爆,与其背后深层次的城市竞争密切相关。有人戏称这是“经济第一的地级市VS经济第二的省会”。苏州2024年GDP达2.67万亿元,增长6%,增速位居全国GDP万亿级城市前列;而南京的GDP为1.85万亿元,增长4.5%。 早些时候,南京的“经济首位度”(省会GDP占全省GDP比例)排名27个省会城市垫底,引发了“最弱省会”的争议。 对此,专家学者指出,“经济首位度”不能完全反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南京在教育、科研、文化、交通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在科技创新领域也成果显著。其产业结构多元化,新兴产业竞争力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江苏省多中心发展模式也是导致南京经济首位度较低的原因之一。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形成多个经济增长极,分散了南京的经济集中度。南京更注重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和交通枢纽等综合功能,而非单纯追求经济规模扩张。
“苏超”的爆火,也离不开网络上流传的“散装江苏”梗。网友们调侃道:“江苏十三太保,你追我赶,暗自较劲,相互瞧不上”,形象地展现了江苏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苏州大学教授陈一将之称为“散装江苏的共同体”,认为“苏超”以体育赛事的方式生动诠释了江苏省内的“对抗式团结”。 十三座城市既有竞争,更有合作,这种“形散神不散”的状态,充分发挥了各个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最终能实现共赢。
以南京和苏州为例,两座城市都获得国务院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在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上既有相似之处(如都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差异(南京定位“东部产业创新中心”,苏州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南京大学胡小武教授建议南京应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苏州则应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优势,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城市。 两座城市同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在科技创新、产业链配套和教育等领域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新局面,并携手推动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
发布于:江西省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