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启德车站广场,大型建筑装置《一步一脚印》格外引人注目,六米高的巨型运动鞋静静矗立,地面铺展的鞋印如逐光而行的轨迹,既镌刻着运动员步履不停的拼搏状态,更映照着粤港澳大湾区笃行致远的发展长卷。
这些足迹意义非凡——这是粤港澳三地首次携手承办全运会,也是这项全国性综合运动会首次走入香港与澳门地区。
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今夜划破粤港澳的夜空,这场盛会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舞台,它是检验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大考”,见证着粤港澳以体育为媒书写的融合新篇,更凝聚起三地同心筑梦、携手前行的磅礴力量。
全民共享全运盛宴

同心,是浸润街巷的全民共享氛围,也是大湾区民众共赴的体育狂欢。
当代表着粤港澳三地的点火火炬手——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两届奥运会男子花剑金牌得主、香港运动员张家朗,以及第19届亚运会武术长拳金牌获得者、澳门运动员李祎一起点燃主火炬,环形火炬台缓缓升起,烈焰聚合成圆满的光环,照亮了赛场之上运动健儿的拼搏之路,映照着大湾区同心筑梦的壮阔前程。
圣火点燃了主火炬台,更折射出大湾区民众心中滚烫的热忱。
在香港街头巷尾,“主场出击”的标识醒目亮眼,将全运氛围铺陈开来;中环、尖沙咀的繁华商圈,象征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的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笑脸盈盈,传递着三地共通的热情;复古的港岛电车叮叮当当穿梭而过,车身上印着的吉祥物与沿街高悬的宣传标语相映生辉,将这份全运热情传递到城市每个角落。
广东、香港、澳门代表团首次以联合方阵形式出场
香港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在全运会期间褪去平日的静谧,化作沙滩排球赛场。在这里,组委会特意为市民打造了免费开放的“沙滩排球比赛村”:有迷你沙滩排球场、运动体验、特色打卡等让运动乐趣触手可及。
迷你沙排场上,教练现场指导,不少当地人解锁了人生第一次沙排体验。43岁的曾凯旋便是其中之一,平日里常来公园晨跑的他,得知全运会赛事在此举办,特意带着儿子赶来。他俩踩着细软的人造沙粒,跟着教练学习发球、垫球等姿势。“在香港就能感受全运氛围,还能和孩子一起体验新运动,特别有意义。”他表示,自己已经购买11月15日击剑项目的门票,到现场见证这场全国性体育盛会的精彩。
赛场之外,另一番热闹正在上演。开幕式举办当晚,香港奥海城、观塘APM商场、大埔超级城、沙田广场、将军澳新都城中心等大型商场同步直播盛典,不少市民在屏幕前驻足。在奥海城,当广东、香港、澳门体育代表团首次以联合方阵形式联合出场时,现场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满是对三地同心的热忱与期盼。
“我以服务全运会为荣”

同心,是跨越地域的志愿热忱,是以赛为荣的坚定信念。
抵达香港国际机场T2航站楼起,全运会浓厚的氛围扑面而来——“主场出击”的横幅醒目高悬,服务台排列得井然有序,接机指引人员穿梭忙碌。刚结束24小时消防执勤的陈永达来不及多做休整,便换上“全运义工 全城起动”的马甲,马不停蹄投入全运会志愿者工作。接下来的48小时里,他要往返于香港机场与新闻中心,接送赴港工作人员。
今年51岁的陈永达是香港消防处柴湾消防局的一名公务员。为了参与这场体育盛会,他主动报名志愿者面试,凭借多年的驾驶经验与热忱服务的态度顺利入选。他的同事们同样对全运会满怀热忱。有人负责场馆安保,有人化身司机,纷纷在日常工作之余化身赛事守护者。趁着两天休息时间投身志愿服务的他坦言:“能为国家的盛会出份力,比单纯休息更有意义。我以服务全运会为荣,这是我们香港市民的骄傲。”

这支被称为“义工”的队伍是香港史上规模最大的志愿服务团队。去年7月,香港启动志愿者招募,短时间内即收到超过3万份申请,最终经过面试和筛选后16000余人入选。从15岁的少年到85岁的长者,教师、医生、学生……各行各业的身影因全运会而汇聚在一起。
经过线上理论学习、课堂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这支队伍已成为赛事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邀请了有亚运会等赛事服务经验的前辈分享,也有警察、消防人员介绍专业知识。”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表示。
在澳门,3500名志愿者的招募早在2023年便已启动,两次公开招募均获社会各界热烈响应。在校大学生、体育工作者、基层社工们,或穿梭于社区宣讲全运会知识,或驻守口岸提供多语种指引,或坚守赛场筑牢医疗防线。在澳门教青局牵头的“全运社区行”中,志愿者们通过流动宣传车、互动游戏和拍照打卡点,让全民全运理念深入街巷。“我们希望通过服务让旅客感受在家门口看比赛的温暖。”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表示。
协同发展新起点
上海代表团入场
同心,是打破边界的赛事创新实践,是协同发展的融合生动写照。
在11月8日举行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中,231.8公里的赛道串联起珠海、澳门、香港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车轮跨越山海,串联起三地标志性地标与旖旎风光。
这场全运会历史上的首场“跨境”赛事,彰显了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的魅力。而支撑这场“流动盛会”的是大湾区软硬件协同构建的精密保障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重要实践区域,三地分属三个关税区,连接三地的比赛线路需要六次通关,但103名自行车选手无需停车,仅凭嵌入芯片的号码布即可完成三地口岸查验。为保障赛事流畅,三地技术团队联合研发了RFID“无感通关”系统:运动员的号码布内置芯片,经过口岸时,系统会自动识别身份信息,实现“车辆不停、人员不下车”的“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通关。

这一切,离不开粤港澳三地的紧密协作。筹备期间,三地搭建起高效畅通的协作机制,通过测试赛与模拟演练,在物资通关、技术设备、医疗保障等环节达成无缝衔接。潘永权透露:“我们为这场赛事筹备了一年多,过程中虽遭遇不少挑战,但大家同心协力,合力攻克了各项任务难题。”而后续的全运会马拉松赛事将横跨深圳与香港,也将成为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早在两年前,三地便启动协同筹备工作。过去一年,合作进程密集推进,为全运之约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两年,三地建立了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全运会的顺利举办,本身就是宝贵的经验遗产,为大湾区未来合办更多大型赛事打下基础。”杨德强认为,这场盛会是粤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未来协同发展的新起点。
全运圣火燃遍湾区,同心筑梦映照未来。当第十五届全运圣火在粤港澳三地同步点燃,这场盛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狂欢,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缩影。从硬件联通到软件对接,从制度创新到人心相通,粤港澳正以全运会为契机,书写“一国两制”下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香港11月9日专电)
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